水的故鄉 ----971213金瓜寮溪活動印象

前言:去年底,馬總統希望國人每天用水量以250公升為上限。台灣以多雨著稱,年均量高達2500公厘,是水稻區北界750公厘(秦嶺淮河一線)的3.5倍,還有缺水的可能,的確使人有些不解。第二天今日新聞網再引述水利署長官的話說明,台灣因為人口密度高、山高水急而且雨量極不平均,水庫又少,是全球每人可用水量倒數第10名。我們的印象是,南台灣經常面臨缺水。清初之所以將首府由台南遷到台北,除了歷史學家所主張的派台官員多為北方人,對北台有所偏愛外,筆者更大膽推測,南台灣冬春兩季缺水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這次活動由楊中一、曾銘銅、葉惠菁三位理事主辦,他們初步將目的地設定在坪林一帶。該地區的親水景點集中在北勢溪主流的漁光虎寮潭線、支流代魚崛溪的北宜線以及金瓜寮溪的護魚觀魚路線。後兩條是支流,在坪林市街附近匯入北勢溪,三條溪河流域都是翡翠水庫的主要集水區。

三位主辦人擇期前去勘查路線,並向業者打探一切細節以及可能變數,掌握各種狀況並擬妥代案後,即選定金瓜寮溪做為活動路線。楊中一理事給了這裡「有點像巴峇島」的正面評語,他指的是好山好水以及人們的友善以及慢活芬圍,這是假日逃離城市,偷得浮生數日閉的上好地點。我對於其中一家農戶小吃店最為激賞,苦花悠游水中的小溪三面環繞著農場,菜園以及魚池近在庭院跟前,雞及鵝還有山豬也就養在另一個角落,客人上門,一切食材都是現摘現撈,保證新鮮香甜而且可口多汁。

再度蒙受老天的恩寵,溼冷氣團延後半日來臨,12月13日仍是上好天氣。巴士從元智出發,在新店補上幾位台北地區的會員,為了避開雪隧前方國道五號的可能大塞車,我們改走北宜線,這條被汽車遺忘了的舊路已經變成腳踏車以及重型機車的新樂園。鐵馬騎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窗外猛踏著腳踏板,挑戰著十餘公里的長坡,著實讓人動容。爬長坡是很累人的進程,但當他們看到有些腳快的騎士,已經在對面的回程下坡車道享受著風馳電擎的快感時,即將耗盡的勇氣便再度油然而生。巴士上仍一路由名嘴蔡國圳理事主持節目,有他在,車上永遠是天天過年,天天生日,就連習慣暈車的會員,也捨不得閉目養神了。往金瓜寮溪的道路入口在北宜公路距離坪林市街前方3公里處,巴士沿產業道路再走3公里即已抵達金溪露營區。我們依報名別兵分兩路,步兵隊由曾銘銅帶領,騎兵團人多,分由楊中一、蔡國圳及筆者各領一小隊,調整好鐵馬各自上路。騎兵團有兩個路線可以選擇,想先苦後甘的隊伍可以選擇往九芎根親水公園的上坡路線,第二條則是往北宜路方向回走的下坡路。兩線都是沿著小溪延伸,任何地點都可以停車欣賞銀光閃爍的大小苦花正在翻滾著啄食石頭側面的矽藻,如果興緻高,亦可丟下一些土司,享受一下觀看魚群搶食的樂趣。如果力氣或興緻用盡,也可以找伴折回,反正營區附近,到處是水,到處是魚,到處是花草。銘銅替步兵隊請到一位義務解說員陳陸合先生,是漁光地區的茶農,除了說的一口好茶外,對於坪林地區的古今典故、人文、山川、動植物及自然生態,無不瞭如指掌。陳先生風趣健談,有問必答,步兵隊成員無不大呼:賺到了,賺到了。

午後,耐心十足的陳先生又帶全體團員參觀茶花大展、茶葉品賞會並閒逛坪林老街,我們初步明白生命力超強的油茶(苦茶)樹頭,可以用來嫁接數百種茶花,也獲得一些品茶的基本知識。王觀白事後還向我透露,陳先生答應教他茶花嫁接技術,好點粧他的觀白山莊。從茶博館越過北勢溪上的坪林舊橋,橋下深綠溪水中,一群鯉魚正仰著頭索餌,超大型的肚腩引來陣陣笑聲。這裡的水流被下方大壩所阻擋,形成深潭區,水流平緩,溶氧量降低,苦花較少,換成了鯉魚及吳郭的地盤。


活動通告開頭有這麼一段話:住在桃園的朋友對大雨有著莫名的恐懼,因為隨之而來的是要喝上好幾天泥巴水,而台北人卻一直有乾淨的水可以使用。
菁英協會特別安排會員到翡翠的水源區--坪林金瓜寮溪一探究竟。金溪村也曾經歷水中無魚的窘境,經村民自動自發地封溪護魚三年,禁止毒魚電魚炸魚或捕魚釣魚並維持水源清淨。而今不只水清見底,溪中又回復生機,佈滿了各式各樣活蹦亂跳的溪魚。我們不必侈言改造環境,只要人們不要去破壞它,大自然本身就有強大自我修護能力。

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點是看水跟看魚,尤是乾淨的水以及對水質十分挑剔的苦花。對八十歲以上的前輩來說,大部份的歲月都適用「水中有魚」這個命題,要他們來看水看魚是有些唐突。但對四五年級的會員來說,『有水必有魚』是難以轉逆的過去式。當他們還小時,大部份水域都有著乾淨的水,田溝或小圳中到處有蝦子、蜆、青蛙、鯉魚、吳郭、泥鰍、土鯽、土殺、鱔魚或大肚魚,溪流的中下游有溪哥或石斑,上游水中則塞滿苦花,野地是熱鬧而充滿生命力的但長大以後,大部份水域已經被污染,水中有魚蝦變得十分稀罕,到處一片靜寂。新一代年輕人,污臭死寂的河川多半被高聳的堤防所隔絕,能夠看到魚的地方是冰箱、水族箱或是魚販的攤板,他們的經驗自然是:河川湖泊無魚是常態,有魚反而是例外。

水中要有魚,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水質要潔淨,二是溶氧量要足夠。
水質要乾淨,必須水中毒物及泥沙含量少。石門水庫含沙量特別高,一般專家多歸因於上游果農未做好水土保持,導致豪大雨一來,土石便嚴重崩塌。筆者倒是願意提出可以討論的見解:
石門水庫的集水區在桃園以及新竹境內,仍是雪山山脈脊樑地段,高度超過兩千公尺,是扁柏(檜木包含北部的扁柏及南部的紅檜)的產地,日本人及國民政府曾大量砍伐。扁柏長至直徑50cm要花400年,被砍伐的檜木,樹齡最少千年以上,意思是說它已經在那裡成功地捍衛水土千年以上了,一下子便被人工砍倒,打破了地質的穩定與平衡。除此之外,還要在河谷邊坡上開路運出木材,截斷邊坡支撐的綿長道路對水土的傷害,可能十倍於伐木本身。檜木林重新長成要費時千年,所以一經砍伐,縱使不再栽種果樹,一樣容易崩塌,土石流便無法避免。中高海拔地區改種其他針葉樹種也成長得很慢,所以傷害會是永遠的(有些專家,此種自然崩塌占約七、八成)。本水源區又因山高使水流較急,切割力量特別強大,兩者相加使得大漢溪含砂量特別高。筆者曾在枯水期前往溪口台地附近觀看,仍是一泓泥巴水。反觀南北勢溪集水區,已是雪山餘脈,標高不超過八百,遠低於扁柏適合生長高度的1200公尺,所以無貴重林木可砍,對水土傷害較少。闊葉林缺乏砍伐價值,縱使被砍光復原也很快,而且該區山勢較低,水勢平緩,沖刷不甚嚴重,水中含砂量也相過低微,所以我們在北勢溪看到的是清水,支流金瓜寮溪所見也還是清水。一般自來水廠所可以處理的原水濁度是3000度(NTU),而大雨來時石門水庫的原水濁度動不動就超過兩萬度,所以桃園人一遇大雨,便可能斷水。濁水也可以自行沈澱,但需時間,問題是不只魚不可離水,居民也不堪一天無水。水資局已將石門大壩取水口往上移動,接取含砂量較少之表水,建立一個150萬噸的備用蓄水池,努力建立北水南運機制,在洩洪激起泥巴時或水庫濁度太高時應急。平時則努力抽除庫底淤砂,並嚴密監控上游集水區水土保持情形。老實說,若欲保證桃園不停水,平地備用蓄水池應是計劃的三倍,土地取得及如何保持其永遠潔淨可是一個難題。

溶氧量要充足,必須水流量夠大,換句話說,不能是一攤死水。以石門水庫的水流量來看,應該是夠多的,但是上游太多溫帶水果林,大量氮化物及磷酸鹽流入水源區,使某些絲狀綠藻及藍藻過度繁殖,其枝葉殘渣須大量好氧菌來分解,耗掉太多氧氣,造成水中溶氧量不足(優養化),魚蝦便無法存活了。

總括起來,河川的自淨功能包括泥沙自然沈澱以及細
菌分解有機物。河川流速越快,沈澱效果越差,大漢溪上游山高水急,不利泥沙沈澱,大部份泥沙會流入水庫,加上水源區土石沖刷厲害,水的濁度較不易控制。庫區泥沙太多,須定期排沙,下游鳶山堰取水口便會接取到泥巴水。古人說:流水不腐。河川流速快可以激起浪花,提高水體溶氧量,促使水中好氧菌適度繁殖,吃掉水中的有機物,使水質淨化。但石門集水區上游居民較多,如果使用大量化學清潔劑,會在水面形成一層隔絕膜,造成溶氧不足,細菌也無法繁殖,水體便會加速老化。

(中華民國企管菁英協會理事長許評錀投稿)
菁英協會 金瓜寮溪活動照片1  菁英協會 金瓜寮溪活動照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