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

認真有智慧的台灣第一代企業家 -- 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

台灣在日據時代,紡織工業並未發展,島內所需的紡織品,都是自國外進口,非常簡陋、可憐。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部分外省籍的企業家,如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六和紡織老董事長宗仁卿等人,自大陸搬運一些紡織機器設備來台投資,台灣紡織業從而起步,也奠定了台灣輕工業的發展基石。

民國34年時,台灣電力的發電量才27.5萬佤,到了民國49年,電力增加至70.9萬佤,也就是說,在長達15年的時間內,台灣的工業發展有限,仍以簡單的加工業為主。

到了民國50年代初期,政府積極推動石化工業下游的塑膠、橡膠及人造纖維等行業,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工廠,我也投資了南亞塑膠公司,生產塑膠管及人造纖維。

徐有庠對於人造纖維業也很有興趣,他投資亞東化纖之前,曾與中央信託局局長陳漢平、洪錦麗等七、八個人,一起到南亞纖維廠參觀。在看過南亞纖維廠的生產狀況後,他才確定投資的決心。

當時台灣的聚酯纖維、亞克力棉、尼龍纖維等產品,都是由日本進口,市場全被日本所掌握;台灣企業自己發展人纖產業後,不僅自給自足,且外銷到國外,現在人纖產品的競爭力,甚至還超過日本,顯示台灣企業在人纖工業的努力。

徐有庠為人好客,喜歡交朋友,他在遠紡板橋廠設有一招待所,所內常高朋滿座,我也是座上客之一,彼此私誼甚篤;後來他又在台北設立第二個招待所,方便台北的朋友聚會。

徐有庠有一個好朋友──立法委員王新衡,是蔣經國總統留學蘇聯的同學,可算是遠東集團的對外關係聯絡人,我也與他熟稔,在王新衡的居間牽線下,招待所內往來的友人絡繹不絕,對遠東集團政商人脈的擴展上,幫助頗大。

俞國華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設有經濟改革委員會,邀集產官學與會,提出經貿建言,供政府施政參考,徐有庠、台泥董事長辜振甫和我時常參加這個會議。徐有庠關心時政,對經濟議題見解精闢,深獲官方重視。

在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中,徐有庠是一位做事認真、智慧型的經營者,腦筋也動得很快,因此他的事業才能快速成長,不只是紡織業,也跨足至水泥、百貨、運輸、金融等事業,在企業經營上,具有大開大闔的魄力;在社會回饋方面,他也創立了學校和醫院,其企業家風範令
人深表懷念。(王永慶先生口述/記者李娟萍整理 轉載自「經濟日報」【一代企業家──徐有庠專輯】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