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報/記者吳尚軒】
過去大家認知中的學校單位,多半包含教務處、學務處等,然而這年開始,各大學裡都開始多出一個校務研究辦公室或中心,這個不少人都感到陌生的新單位,恍若是大學面臨時代浪潮下,力拼轉型的航海圖,透過數據與資料分析,提供校內各項改革重要的參考依據。
從校內推動探索學分、開設跨領域課程,到招生門檻的調整、名額的變化,這幾年來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大學裡的變革如火如荼地發生,而這些決策的背後,除了有賴教育者的經驗外,近年來在台灣逐漸普及的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也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各大學裡紛紛成立辦公室、研究中心,將各式各樣的資料交到研究員手裡細細檢視。
所謂校務研究,是從1950年代開始在美國提出,系統性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幫助大學發掘校務治理問題。我國從2015年起,由教育部推出「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後續則在2018年啟動的高教深耕計畫第一期中,要求大學須落實校務研究及自主管理,隨著計畫在2023年邁入第二期,對校務研究的要求更加凸顯,要求必須以研究結果做為績效填報的根據,也因此如今除了少數專科、宗教研修院外,幾乎校校都投入人力進行研究。
2年後能準時畢業嗎?元智大學盼提早撈出預警學生
元智大學從2017年開始發展校務研究,教務長謝建興分享,目前的重點之一,是在學校廢除連續二一退學後,透過AI模型分析學生大四時能否準時畢業、是否需要加強輔導。
謝建興說明,這個研究是透過從102到108學年的資料為基礎,觀察學生修課、出缺席狀況與期末成績如何影響是否延畢,當然要能實際運行,還需要更多資料、微調,目前僅先在工學院試行,他個人認為已有7、8成準確率,而真正能夠使用後,下一步要研究的就是比如找助教、額外上輔導課等不同輔導方式,倒底是否能有實際效果。(待續)
詳全文: 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125/133469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