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黃文杰報導】
前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也是國際知名學者劉炯朗,出席元智大學校長交接典禮,上台談話幽默風趣。(中評社攝)
前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國際知名資訊工程學者劉炯朗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科技業者參股台灣高科技業一事,問題「很複雜但也很簡單」,只要問問你種的菜、做的手機,如果沒有人買該怎麼辦?產品(產業)最終還是要看有沒有市場?他也以「快馬加鞭」四個字,期許新「國會」與新政府。他也期許,兩岸年輕人應該不分彼此,一起來學習,一起來合作,一起有遠大目標,為社會人類做貢獻。
劉炯朗,1934年出生於廣東,在澳門完成中學教育,1956年畢業於成功大學,1962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及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並曾兼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等,1998年回台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以資訊工程之國際學術聲望,於2000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離開新竹清華大學,劉炯朗2005年10月開始在台灣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主持「我愛談天你愛笑」廣播節目,一主持就是11年,內容多半是科技、教育、文學等領域,節目內容也轉成書籍,兩岸都有讀者。80多歲的他,一頭華髮,幽默的談吐及豐富的學養,深得學生及閱聽大眾喜愛,他以元智大學董事身分出席元智大學第五任校長吳志揚交接典禮,活動結束接受中評社訪問。
劉炯朗告訴中評社,他從新竹清華校長退下來,依舊關注在高等教育、高科技與媒體業這三個領域,後者是因為主持電台節目,可以持續保持學習,尤其找題目找他不懂的領域,才能逼自己用心學,「學到敢大聲說就可以」。
他也分享一輩子從事學術研究的心得,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做學問的興趣與能力,要知道學生讀書,從小的「一綱一本」,到了大學研究所變成「多綱多本」,進入社會是「無綱無本」,做學問要牢記廣泛興趣、敏銳觸角,以及謙卑的努力。
劉炯朗也分享去年10月,受邀到大陸出席全國計算機科學協會,對方要頒發海外傑出貢獻獎給他,「打探我這位80歲的人還能不能親自出席領獎」,還順便做學術報告,指定題目是「魔術背後的數學」,說著說著,他還主動說要找一副撲克牌來「露一手」。
聽劉炯朗的演講絕對不會枯燥無聊,天南地北都是有趣題材,演講有詩詞、有數學、也有人生道理。
中評社問,如何給兩岸年輕人一個建議?
劉炯朗說,年輕人充滿活力、充滿好奇心,都希望為自己為社會做一番貢獻,做一番事業,所以兩岸年輕人應該不分彼此,一起來學習,一起來合作,一起有遠大目標,為社會人類做貢獻。
他說,問題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台灣美國與大陸,經濟模式之下,大家難免急功好利,就是要找穩定工作,要開公司發大財,當然這是不能勉強,切記要能夠看得廣、看得遠。
劉炯朗表示,成名或發展,如果可以看得廣、看得遠,才能成大名、發大財,如果只是看近看短,只能成小名、發小財,他知道台灣年輕人容易滿足於小確幸,相對於美國或大陸,不願冒險做大成就,永遠要記得,走得更遠才能成大名、發大財。
中評社問,怎樣看台灣的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面臨紅色供應鏈的威脅?
他說,基本上台灣很多產業規模都不大,到底有沒有資本?有沒有人力?去面對世界競爭,第二個問題就是,現在還是有很多「規定」很難打通,他幽默說,或許行政官員或立法單位,有許多考量不是一般小老百姓所知道,現在「立院」也是新氣象,立法委員與行政官員都知道重要性,接下來就是「快馬加鞭」。
劉炯朗說,他自己看了很多高科技產業,深知高科技產業想要成功,必須具備「技術」「人才」「通路」「市場」,四個都要兼具。
他說,高科技產品完全靠專利保護,別人會想辦法繞過你的專利、別人想辦法來買你的專利、某個市場根本不在乎你的專利或不專利,說到人才,台灣過去確實培養許多優秀的人才,現在大陸人才也起來了,怎樣吸引人才看條件,台灣可以提供怎樣條件?過去還可以給股票,現在或許拿人民幣薪水更好。
劉炯朗表示,最重要的是「市場」,必須打進市場,否則最好或最便宜產品,都沒有市場,根本沒有用,對於大陸國企入股併購台灣高科技,問題比較複雜,其實也是最簡單,你種的菜你做的手機沒有買,那怎麼辦呢?
他說,凡是企業最終目的賣產品賺錢,假如產品沒有市場,那你為何要做研發?為何要培育人才?企業根本活不下去。(閻光濤編)
【2016/02/03】